利用老套的話比喻,全世界只有兩種人,一種是看了海角七號的人,另外一種是即將要看的人
終於,我剛剛成為前面那一種。
還記得“國境之南“,這個名字很美。尤其阿嘉對著海風和滿天的星星,也對著友子深情的唱的時候。
我習慣看電影看到最後The End之後的字幕整個上完。它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延伸,回想,隨著背景音樂靜靜的倒帶一遍剛結束的劇情,以及讓我在探幽那最深刻的部份。
字幕上完,我和Jen對看。
意思是,這也許沒有想像中票房上億的台灣鉅片那麼令人震撼,但是對我來說,算是滿足的。感覺淡淡的,但是不會失望。我渴望在電影裡看到令人熟悉的東西,令人熟悉的場景,街景和語言。好像故事就發生在我周圍,發生在西門町街頭,或發生在7-11門口。
我也喜歡海角七號這個對於恆春某地的名稱,雖然它不是真的。
阿嘉和友子,我也覺得他們相愛的太快,原本還是怒氣相衝,彼此看不順眼,但是一轉身,他們的嘴就莫名的在鏡頭前面碰在一起。如果要我替他們解釋的話,可能是因為在彼此身上看到相同之處,而擁有某種同情和互相吸引。或許,也只是酒精發酵的結果。
這部片裡我說不出什麼發人深省的地方,但是對於日據時代的民族情感與鄉愁,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,我卻能體會當中的背景意義。
都是些零碎的感覺。但是總容易被音樂融化的我,也跟著最後大家舞台上,一起跟著台下穿著海灘褲的男女,在晚霞之下隨著音樂搖擺,晃頭,看著每個團員的故事,療傷自己夢想的殘缺。
上次我去“國境之南“是在去年九月的時候。離上上次去的時候,可能已經有十幾年了。
我很得意找到那家民宿。那是一個前面有一大片除了草皮只有草皮的民宿。遙望遠邊的海平面,矗立在國家公園之中,映在大片落地玻璃的多樣且明亮的牆色,門前也東倒西歪的擺了不少免費的腳踏車。我挑了一台後面裝有嬰兒座椅的,載著小孩,就在草地周圍繞著晃著。還記得他掛著一點緊張的嘴角上揚。
半夜,我不知為何爬起。從床上到戶外只有兩三部的距離,我坐在門前一張木長椅,因為涼風縮著肩,看著天上。
半夜,墾丁的天空。你猜猜星星有幾顆?
隔天早上,滿足的在戶外用完主人的有機早餐,我們就近在三分鐘車程的一個小岩岸彎角,帶著一點弧形白色沙灘邊玩海水,晒太陽。還沒到中午的時間,陽光就已經讓藍色海水和我們三個人的皮膚,白白爆爆的過度曝光。閃爍的海面,比照出的照片還刺眼。晶亮的沙灘,比鏡子還能傳導太陽的灼熱….
回想起來,還好那時還不是海角七號發酵的時候,聽說,後來誰也訂不到墾丁的任何住宿。
海角七號也許不會再看一遍,但是墾丁我肯定會再去。
Darrell 090302 11:05pm